手机看新闻
[摘要] 源于青山湖畔的蓝城·杭州桃李春风中式合院,一经面世,便红遍大江南北,给城市高端人居打开了新的想象。
源于青山湖畔的蓝城·杭州桃李春风中式合院,一经面世,便红遍大江南北,给城市高端人居打开了新的想象。
究其根源,除了蓝城在房产品质卓越、小镇配套丰满和温暖服务创新等让人步步惊艳之外,更在于它应和了中国人内心里对粉墙黛瓦的庭院生活那份骨子里的向往。
蓝城·杭州桃李春风实景
位于杨家埠风景区的蓝城锦绣·桃李春风会客厅刚刚正式对外开放,便门庭若市。潍坊众多品位人士纷至沓来,以提前探知他们关心的中式小院、田园综合体和人与人之间温暖无间的小镇生活。
蓝城锦绣·桃李春风会客厅
然而,对于婉约细致的江南庭院生活,潍坊并不陌生。关于庭院生活的故事,潍坊早已开始。或许,蓝城锦绣·桃李春风要做的,只是将大家记忆里关于庭院生活的种种情景,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美好呈现,让潍坊的世家大宅的庭院生活再次成为幸福的日常。
丁伟志,1931年出生于潍坊市。1988年3月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曾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和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顾问。代表性著作有《儒学的变迁》《张载理气观析疑》《马克思主义与宏观历史研究》《历史是多样性的统一》《论历史研究中的逆向考察》《论历史的暂时性、变异性和阶段性》《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重评"文化调和"论》《中西体用之间》《无树有巢》(文集)《桑榆槐柳》(文集)等。
图源《潍坊十笏园修缮工程报告》
在这个⼩院里,留下我们姐弟儿时的许多欢乐的时光、欢乐的回忆。
——丁伟志《故乡的家事》
知名历史学家,前中科院常务副院长丁伟志先生,是十笏园创建人丁善宝的曾孙,在1947年离开故乡投身革命之前,在十笏园东面的丁氏四宅的老宅院里生活了约13个年头。
看丁先生晚年的回忆,你会惊讶于老宅院花草之繁多,更惊讶于丁先生记忆之好,他竟然离开故乡半个世纪之后,仍然如数家珍般一五一十清清楚楚记得那些陪伴他童年的一草一木。
1
四季花木的欢乐记忆
我的童年是生活在远离山川田野的一个县城里的深宅大院中,因此,获得的关于植物的常识,无非都是来自院花庭树。虽然注定了“五谷不分”,但也还是获得了一些有用的见识。比如树木,候就认得了素朴可爱的桑、榆、槐、枣,也认得了诗情画意的松、桐、棠、梅;比如花草,就认得了不择水肥、茁壮茂盛的凤仙、牵牛、马苋、草葵,也认得了雍荣华贵的牡丹、芍药和风姿绰约的秋菊、腊梅。
人与植物的亲密关系,诸如槐花可以染布、皂角可以洗衣、桑叶可以喂蚕、榆钱可以充饥之类,也都是那时开始明白的。
这种小圈子里的生态环境,对于我童年初学书,竟然也有不少帮助。比如,春天在海棠树下,体味“杂花生树”和“落英缤纷”;夏天在荷花盆边,琢磨“出淤泥而不染”;秋天在篱侧伴着菊花,遥看一抹“西山”(家乡没有“南山”)的青黛;冬天冒着大雪欣赏枝条舒展的腊梅,反思人为“病梅”之可悲。大自然中生生不已、春花秋实、梧桐叶落、松柏后凋之类,也给了我早年的人生启示。
——以上摘录自丁伟志《桑榆槐柳》
住房的前院,显然是父亲在搬⼊之前请⼈精⼼设计过的。进得门来,绕过影壁,便是花木葱茏的小院。置身其间确实会叫⼈产⽣宜家宜室的感受。
院⼦的西边,沿墙砌了⼩小的假山,比墙头略高些。假⼭下,北侧是⼀大架茂密的藤萝,南侧是⼀棵⾼大的古柏。古柏苍翠挺拔,严冬仍是⽣意盎然。古藤虬枝盘结,成为覆盖在我们卧室南窗外的凉棚,春末夏初满架垂花,花⽓袭人。
2
现在还能记起哪些儿时的趣事呢
我能记起骑着三轮小自⾏车,或是滚着⼤铁环,院子里撒欢、使坏,专往⼈堆⾥扎。
我能记起戴上孙悟空⾯具,去试探家养的花猫,没料想它吓得喵呜乱叫,夺路逃命,蹿上藤萝架的枝,再也不敢下来。
我能记起三两⼩伙伴,傍晚时候,去树下花旁,循着最响亮的蛐蛐叫声,搬石翻土,扑捉佳⾍。偶尔也会挖到蝎⼦、蚰蜒,不得不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我能记起大雨过后,院子⾥积水成河,用平时积攒的糖纸叠成小船,放到“河”⾥去,让它顺流⽽下,穿关隘,过险滩。
我能记起爬上墙头放风筝,那风筝是最简单的那种,捆两横⼀竖的⽵条作“干”字形,糊上正方形白纸,再缀上三条飘带。
3
长大成人后再也没有尝到过的精美绝品
我能记起从树上摘下来就吃的枣子、石榴、染红衣袋的桑葚、染黄⼿指的核桃,还有家⾥⾃制的粽⼦、⽉饼、腊⼋粥和黄年糕。这些都是长大成人后再也没有尝到过的精美绝品。
4
夏日院子里纳凉数星星
我特别不能忘记的是,满天星⽃的夏夜,家⼈聚在院⼦里,就地铺席,围坐纳凉。
那夜是那样的静,在我们的周围只看见幽幽开放的黄⾊的⽉光花,和在花草间轻盈飞舞着的闪着蓝⽩色电光的⼩小流萤。那夜空仿佛刚刚拂洗过,展现出没有丝毫灰土的清爽晶莹。⽽且还和姐姐们⽐赛,看谁能多看到“天井”内几颗星。
5
春节浓郁的节日气氛
我能记起腊⽉⼆⼗三,送灶王爷上天,贡品少不了麦芽糖(我们管它叫“糖⽠”),目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人家上天不要打小报告,编排我们家的坏话。事实上这些糖,⾛过上贡的过场之后,还是全部都放进了我们小孩的嘴里。
图源《潍坊十笏园修缮工程报告》
夜幕降临时,要点燃重要的门户两旁挂着的红纱灯、影壁的“鸿禧”上边罩着的长方形⽩地红字(也是“鸿禧”⼆字)的纱灯。每个⼤门的两旁门框上⼀⼈多高处,都有固定的⼩小铁环,每当除夕上灯时节,要在门两侧的铁环上各插⼀炷香;在我长到伸⼿可以够到那环时,这活都是由我承包。子夜,还有人把芝麻秸撒在住人的院落和通道⾥,并且还⼀边撒⼀边喊:“东撤穗,西撒穗,儿成双,⼥成对。”初⼀早上,人一⾛动,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和爆⽵声相映成趣。
——以上摘录自丁伟志《故乡的家事》
潍坊人杰地灵,丁氏家族人才辈出,是一个典型。正如丁伟志先生所言,院子里的花花草草给了他最初的“植物教育”和四季之美,加上往来无白丁的世宦家族给予他的耳濡目染,让他在快乐成长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已经种下了人生的种种修养和理想。
园林从来都是文化与财富的结晶
多少人集大半辈子甚至数代人的努力
就为了营建一座理想的园林
让亲人和子孙后代拥有如诗如画的生活
蓝城·杭州桃李春风实景
一种建筑往往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人生。
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式住宅,不仅是主人财富和品位的象征,更因其“天人合一”的内在哲学和时时处处对传统文化的呼应,无形中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是一种陶冶和养育。
蓝城锦绣·桃李春风,择址潍坊人文胜地杨家埠约万亩都市田园,引入风靡的蓝城桃李春风中式小院,更匹配以“比城市更温暖,比乡村更文明”的蓝城小镇生活。蓝城锦绣·桃李春风可以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渴求和时代舒适生活需求的一次相遇,也是潍坊和园林生活的一次久别重逢,势必成为这座城市高品位家庭传世宅院的萃聚地,也将成为潍坊新一代高修养少年的成长乐园。
蓝城·杭州桃李春风实景
院子归来,童年归来,四季归来
蓝城锦绣·桃李春风
让潍坊与园林生活久别重逢
回复还可以输入100字